青岛世贸国际会展中心
城市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,承担着举办各类大型展会、会议及活动的重任

城市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
项目概述
青岛世贸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城市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,承担着举办各类大型展会、会议及活动的重任。其钢结构体系在整个建筑中扮演着核心角色,从选型到施工,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围绕建筑的功能需求、造型特点以及青岛当地的气候与地质条件展开,为会展中心的高效运营和独特外观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项目挑战与解决方案
大跨度屋盖的稳定性与抗风抗震需求
挑战:会展中心部分展厅跨度及长,屋盖自重与活荷载(如展会设备、人群)叠加后,对结构整体稳定性要求极高;同时青岛作为沿海城市,强风与地震荷载进一步增加了设计难度。。
解决方案:采用 “空间桁架 + 斜拉索辅助支撑” 复合体系 —— 主桁架通过三角形网格分散荷载,同时在桁架节点处增设斜拉索,将部分荷载传递至周边混凝土核心筒,形成 “刚性骨架 + 柔性牵拉” 的双重稳定结构。经风洞试验与抗震模拟验证,该体系可抵御 12 级台风与 7 度地震作用,结构最大挠度控制在 L/500 以内。
复杂曲面造型与构件加工精度的矛盾
挑战:外立面 “海浪造型” 包含大量异形曲线钢结构,传统二维图纸难以精准表达构件尺寸,且弧形构件的加工误差易导致现场拼装错位。
解决方案:引入参数化设计与数字孪生技术 —— 用 Grasshopper 软件将建筑曲面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学模型,生成每个异形构件的三维坐标与加工参数;工厂采用五轴数控切割设备,按照数字模型精准加工弧形腹板与翼缘板,构件加工精度控制在 ±1 毫米;现场通过 BIM 模型与全站仪实时校准,确保曲面拼装误差不超过 3 毫米,最终实现设计造型的完美呈现。
高强度钢材的焊接性能难题
挑战:为减轻结构自重,工程大量使用 Q460 高强度钢,但此类钢材焊接时易出现冷裂纹(因淬硬倾向高),尤其在低温环境下焊接质量更难控制。
解决方案:制定 “预热 - 层间温控 - 后热” 焊接工艺 —— 焊接前对构件进行 150-200℃预热,降低热影响区冷却速度;焊接过程中通过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控层间温度(保持在 150℃以上),避免淬硬组织产生;焊后采用电加热片进行 250℃×2 小时的后热处理,消除焊接残余应力。同时选用低氢型焊条(E5015-G),并在使用前经 350℃×1 小时烘干,确保焊缝扩散氢含量≤5mL/100g,焊接合格率提升至 99.6%。
技术亮点
- 结构体系创新:刚柔并济的高效承重技术。
- 数字化建造:从参数化设计到智能拼装的全流程革新。
- 材料技术突破:滨海环境下的耐候与高强平衡。
- 智能施工技术:大型构件安装的精准化管控。